61184009I 崔含雨、吳翊寧、Sara W11
民歌報告「酒矸倘賣無——第四組」
酒矸倘賣無—第四組.pdf
李錦紅 81084006I
如果說台灣最具藝術文化的代表為「布袋木偶戲」,那麼越南的最具藝術文化的代表為「水上木偶戲」。
越南水上木偶戲(Múa rối nước)是越南傳統的文藝表演(約一千年歷史)。表演方式是在水池上搭起舞台,由隱藏在後台的演員用長線或竹竿操縱木偶,使之演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及戲份。現今,水上木偶戲受到越南社會上的重視,並在國際文化交流上作為越南文化表演發揮重要作用。
(一)歷史
- 越南水上木偶最早見於紅河三角洲。
- 李朝(1009年至1225年):水上木偶能做出精湛、生動的表演,並成為帝王的御前節目。
- 18世紀:它達到高峰。
- 19世紀中後期:法國入侵越南時,水上木偶曾一度衰落。
- 1945年以後:水上木偶戲在北越漸漸復興。
- 現今:它受到社會上的重視。河內大學影劇學系於2007年將之列入正式課程。而較為著名的表演機構,則有河內的昇龍劇院、下龍灣的下龍歌劇院以及胡志明市的金龍水上木偶劇院。
(二)表演方法
- 一般會在節日或喜慶時候而表演。
- 演出前,先在一個約一公尺深的混濁水池築起一座水亭,上面掛有裝飾物品,亭的屋檐上垂下竹簾,兩旁有草木佈景。
- 操偶師站在竹簾後面的水裏,利用竹竿與細線操縱木偶,使其做出跳躍、划船、翻滾等動作。
- 演員們在演出前會喝下魚露及用老薑按摩身體,使下半身浸在水時不會畏寒,而且穿上不透水的工作衣物。
- 除操縱木偶的演員外,還有樂隊參與演出。使用主要樂器是大鼓,鼓聲緩急與劇情有密切關係。
(三)表演內容
水上木偶的劇目,傳統上的是農村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主,例如:牧童吹笛放牛、釣青蛙、打狐狸捕鴨、捕魚、光榮祭祖、 龍舞、獅舞、鳳凰舞、孩童戲水、賽船、猛獅爭球、仙女舞、四獸舞、阿拉丁神燈、美人魚、白雪公主等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dYJj35tzk
第一組筆記(蘇珊、一樹、心雅、曉虹):
由孫心雅彙整:
今天是學生分享的時間,順序是
- 第一組:紅包場
- 第二組:KTV
- 第三組:校園民歌
- 第四組:沒有(下週報告校園民歌)
- 布袋戲
老師補充:
- 學生報告之前,老師先讓學生做不同的文化活動,問學生說“假設在師大附近可以去哪裡參觀?”
師大附近有一個博物館叫作蒙藏文化館,也有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補充:
https://mtcc.moc.gov.tw/home/zh-tw
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taipei/scenery103046.html
- 日本學者叫泰國的佛教「上座部佛教」เถรวาท
- 可以報告紅包場興盛的時候是怎麼樣?沒落的時候是怎麼樣?
- KTV你的社會觀察是什麼?
觀察到有多語的歌,例如:泰語、越南、印尼等。反映社會新的現象;充滿煙味
;越早越便宜。韓國人也喜歡唱KTV,但是義大利人沒有這個。所以東南亞國家都會有這個習慣。
- 同學可以學習蘇珊,要寫論文的第一個步驟應該要找出文獻,然後決定主題。
第三節課,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沈昕睿 61184061I
我不能算是閩南文化圈長大的孩子,所以我沒有接觸過布袋戲這種文化形式,但我小時候有看過皮影戲
https://kmsp.khcc.gov.tw/home02.aspx?ID=$4012&IDK=2&EXEC=D&DATA=84&AP=$4012_SK-40
皮影戲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文化表演形式,但是這幾年已經很少見到了,電視電影的發展已經讓皮影戲這種文化形式沒有了發展空間,更多是被束之高閣成為了一種文化財產,有些可惜。
61084007I 黃嘉琳
小論文(二)研究初想:
千禧年後獨立樂團越發興盛,例如:滅火器、美秀集團、告五人等,各式音樂祭的興起也帶出台灣人的聽團文化。然而獨立音樂的起源可追溯至1987年後解嚴時期,當時正處於社會思潮的巨變,因此一群非主流且富有想法的音樂家聚集,他們致力於發展主流音樂以外的歌曲形式,這些樂團在八零年代的出版審查制度之下,形成一股反社會且不可忽視的地下樂團勢力。
反觀校園民歌時期所強調「唱出自己的歌」,與獨立樂團宗旨「玩出自己特色的音樂!」相契合,但差別在於歌詞與音樂上的變化,且反映之社會議題也又所不同。例如,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年輕世代投入社運的同時,也激勵了許多獨立音樂人寫下抗議歌曲、參與社會抗爭。獨立樂團滅火器的〈島嶼天光〉成為台灣史上最大抗議運動的主題曲,並拿下金曲獎。
參考資料: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8866
孫心雅:61084045I
期末報告初稿:
文題目:泰籍新住民對子女教養方式與溝通問題之研究
研究問題:
- 泰籍新住民對教養子女的方式為何?是否受到原生教養影響?
- 泰籍新住民與子女溝通方面產生什麼樣的問題?
- 新住民的華語能力是否影響教養子女方式?
華語是新住民首要需具備的工具,如果新住民能掌握華語可以滿足他們生活上所需求及增加個人的能力如:工作方面、教養子女等,使新住民適應較佳不需要依賴他人的協助,同時也能夠增進他們生活上的尊嚴和安全感。目前新住民使用的華語教材未能滿足整體的新住民華語學習,因為新住民使用的教材皆是由各縣市自行編輯,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的《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新北市政府所發行的《新住民基本學習教材》等,所以各教材的學習內容和主題不一(郝永崴,2019)。
根據許多前人研究新住民的學習需求可知語言教育、親子教育、就業相關、醫療保健、法律相關、文化了解、生活適應、自我發展以及工作技能的方面皆是新住民所需要排序依次。(郝永崴,2019)。
以上可知新住民接觸華語學習的情況與在台生活面臨的適應問題,所以本研究想更深入了解泰籍外籍配偶養育子女的方法為何?華語能力是否影響養育子女?
周建豐 61184059i
參觀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其地址為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二號。
網站 : https://ssl.thcp.org.tw
台北市客家文化公園是一個提供客家文化知識的休閒場所,也是客家人聚會和交流的場所。這個公園有一個 108 公頃的河邊草坪,上面有縱橫交錯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 公園連接商圈(近公館、師範大學)、台大水園校區、台北水上樂園、寶山共生藝術村,確保公館旅游河畔的豐富樂趣和濱水生活方式。
二樓是客家文化展,一進門就能看到台灣客家民居、客家服飾、文藝表演、手工藝品等客家元素。
第一個很明顯並引起注意的是客家建築。 我學過中國大陸的傳統建築,其中之一是位於福建的客家建築。
在那個地方客家建築教成爲 “福建土樓” 或 “客家樓”。
向導遊提個問題, 他説在台灣的客家建築跟福建的不同樣,台灣沒有福建土樓的種類。
福建的傳統建築叫土樓,江西圓形房子或半圓形房子,廣東的圈龍屋,形態各異。
由於氣候和地形的差異,土樓在台灣無法建造,台灣大多數客家房屋採用擴展 “ㄇ” 的型延伸,再形成圓圈龍屋。
參觀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docx
許曉虹的筆記 61084053I
本周老師帶我們去參觀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這邊共有6樓:B1多元學習基地;1F 展示大廳;2F 常設展;3F 藝術空間;4F行政辦公;5F 當代展覽館,我們主要是在二樓看展覽。
客家建築特色:南部的客家人會把房屋沿著夥房主往外,稱爲【圍龍屋】;在中部東勢則可看到將前後的房子圍成習慣,東部則因地理環境,在素材利用上與西部比較為不同,形式上則大同小異
我看到客家的房間,像是厨房、臥室等,長得很像我外公的老家,那時候在想還是我外公是從客家來的?問媽媽之後才知道我外公的爸爸從汕頭移民到泰國,汕頭在中國廣東省,而且那邊有很多客家人,所以我外公的爸爸説不定也可能是客家人。
http://140.126.176.20/pipi/webawards/2017_5/p3_3.html
W11 黃子芸 61184033I
一、蒙藏文物館-章嘉大師補充
補充資料:https://cnaphoto.culture.tw/home/zh-tw/CharacterStory_05
〈亂世中的活佛 護國神師章嘉大師的一生〉
章嘉大師為藏傳佛教的第十九世傳人,隨國共內戰後來台,不幸胃癌離世,而其死前立下反攻大陸前將不再有新的傳人。儘管目前有三位自稱為章嘉大師轉世仍不被政府所認可。
二、西藏布達拉宮的秘密
補充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ENMV902T4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c2_0hUznas
西藏布達拉宮為世界著名的宮殿之一,除了其特殊的建築結構、神秘地基、神秘通道,內部還包含喇嘛的金頂、紅黃綠白紫色佛塔、各式黃金佛像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布達拉宮的粉刷文化,每年都會有信眾使用牛奶、蜂蜜、白糖、紅糖修補宮牆,甜甜的牆壁伴隨神秘的氣息,總令人好奇不已。
W11 林沁霏 61184024I
林沁霏-布農族服飾小論文.pdf
W11 陳思曉 61184023I
在屏東,有一個專為紀念客家人而設置的文化園區-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其實一般人光看名字根本猜不出其命名的意義,但其名可以追朔到約280年前。南台灣的下淡水溪和東港溪的圍繞下逐漸形成的客家聚落說起。「六堆」之所以成為六堆的主要原因為「朱一貴事件」,當時台灣府被朱一貴的反抗軍攻陷,也讓他們開始思考只有組成義勇民團才足以自衛,因此他們以下淡水溪為準,竹田居中稱「中鋒」、萬巒為「先鋒」、新埤佳冬為「左堆」、美濃高樹為「右堆」、長治麟洛為「前堆」、內埔為「後堆」,後也統稱「六堆」。
現今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除了有很多客家建築、展覽、活動不定時展出,園區內也提供民眾能夠體驗製作客家紙傘
資料來源:https://www.pthg.gov.tw/towncgt/cp.aspx?n=150D74961BB27732(屏東縣長治鄉公所)
https://thcdc.hakka.gov.tw/8269/8294/8313/10062/post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網站)
劉云巧 61084056I
老師帶我們去了「客家文化園區」,我就找了與客家相關論文,這是台灣的客家委員會,對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
客委會「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pdf
61084029i 吳翊寧
說到客家傳統建築大部分的人都會聯想到位於福建的「客家圍樓」,圍樓是一個巨型圍繞式建築,它利用不加工的生土來作為牆,外形又像把空曠的內地包圍起來,因此用「圍」字或「土」形容這種建築。這樣的建築主要功能是「居房合一」,華北和中原地區的客家族群為了躲避戰爭而遷移至南方定居的大院,出於自身安全考量,因此強化了建築的防禦功能。
圍樓的結構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面,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不過在台灣的客家族群卻幾乎不見土樓式的建築,直到2014年在苗栗縣後龍鎮完成了一棟以仿福建圍樓的建築,也就是—客家圓樓:苗栗客家八音戲曲推廣中心(以下稱其為客家圓樓)。
客家圓樓的一樓主體為圓型展演劇場;二樓主要為展示空間,規劃有「客家戲曲館」、「客家音樂館」及「城市文化交流展」;三樓則為DIY研習教室與多媒體互動專區。台灣客家八音戲曲推廣中心參與團隊有榮興工作坊、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金圓滿戲劇團、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慶美園亂彈劇團等,營運主軸以客家傳統戲曲為主,多元創新主題為次,整合客家戲曲、藝術體驗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苗栗參觀!
參考資料:
央視網—旅遊《世遺旅遊—福建土樓》http://travel.cctv.com/2017/07/26/ARTI9efFuDGQzs3Su9G0xpPZ170726.shtml
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苗栗客家圓樓:https://miaolitravel.net/article.aspx?sNo=04006607
苗栗新地標 客家圓樓轉型「台灣客家八音戲曲推廣中心」開幕https://udn.com/news/story/7324/6709656
越南傳統樂器– 陳金蓮 80894014I
越南音樂受到多種民族文化影響,如中國的雅樂、儒家音樂、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及其演奏方式和樂器,公元10世紀以前,越南發展了一系列打擊和吹奏的民間樂器,如彈匏、鼓、鑼、鑔、竹琴等。以下跟大家介紹2種樂器:
1. Đàn bầu (Đàn Bầu Việt Nam ) 彈匏 :又稱獨弦琴(越南語:độc huyền cầm);是越南的一種傳統樂器,使用棍子或彈撥弦產生的聲音。根據共鳴箱的結構,葫蘆分為竹身和木箱兩種。彈匏在越南傳統管弦樂隊中很常見。越南音樂家改編了多首協奏曲作品使用彈匏演出。
2. Đàn t'rưng 竹琴: 越南的高音竹琴是將多個長短不同的竹管,用兩條細繩綁住而懸掛在架子上的樂器,在樂器分類法中屬於擊奏類的體鳴樂器。
https://quangmungmusic.vn/2021/11/14/dia-chi-mua-nhac-cu-dan-toc-viet-nam/
https://phongvans.com/san-pham/dan-t-rung-dan-toc-1-dan-19-ong/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