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民歌(Dân ca) -陳金蓮 80894014I
越南民歌是民間音樂,由一般的平民創作。越南民歌的內容主要是生活的描述,通常是在節日唱,或平日也可以唱來鼓勵大家在工作要加油,或唱關於男女愛情。
因為越南的每個省有不同的音調所以每個省有自己的民歌,一般可以分成南越、中越、北越。越南有54個民族,因此除了按照地區之外,越南的民歌也可以按照民族來分類。
https://vi.wikipedia.org/wiki/D%C3%A2n_ca_Vi%E1%BB%87t_Nam
《校園民歌補充》 蘇珊81184005I
校園民歌是台灣在1970年代發展出的流行音樂風格; 起源於1970年代初期台灣各大學及大專院校校園,於1990年初劃下句點。
“校園民歌”之“民歌”,不同於原有對於民歌的定義。
所謂民歌,又稱為民謠,通常指的是具有一個民族特色的歌謠。許常惠曾在1978年提出“民歌”的定義:
1.民歌不是個人,是大眾一起創造的。
2.民歌因不同的地方與時間,而其演唱方式與歌詞會有改變。
3.民歌的傳授方式是口頭的。
4.民歌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考驗。
台灣學術界的「民歌採集運動」始於1964年,由許常惠與史惟亮倡導,進行原住民及漢族田野民俗音樂的收錄、調查與採集。其中民謠歌手陳達為人所熟知。
當時,救國團也出歌本(原本愛彈吉他的大哥有一本快被翻破的歌本,致電問他是否還留著?很可惜搬幾次家,早已不見!),裡面有創作歌曲,有原住民部落的歌。
中視「金曲獎」節目由總是戴著帽子、彈著吉他的洪小喬主持,鼓勵歌曲創作,蔚為風氣。葉佳修在1974年寫下“流浪者的獨白”,被廣播人凌晨聽到後引介到「平安夜」廣播節目發表。(很幸運,跟凌晨聯絡,約好11月6日訪問她!)
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國際地位低落,年輕人漸漸地對自我文化進行反思。
1976年,李雙澤在淡江大學的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上,用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稱為淡江事件。台灣年輕人逐漸從唱西洋歌曲轉為「唱自己的歌」,成為國民運動,各種校園民歌的創作一一湧現。
卑南族的胡德夫由唱英文歌,轉為尋找卑南族的古調,楊弦將余光中的詩入歌,加上韓正皓、楊祖珺以及吳楚楚等人,算是第一代民歌手。當時著名的民歌手還有陳明韶、包美聖、黃大城、趙樹海、李建復、齊豫、葉佳修、王海玲、王夢麟、蘇來等人。後期的則有潘越雲、鄭怡、林佳蓉、黃韻玲、許景淳、施孝榮、王夢麟、銀霞、王海玲、木吉他合唱團等。
1970年代後期,民歌運動相較於初期的淳樸青春,更多了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此時大量的歌詞是知名作家的詩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容、蔣勳等人的作品,而隨著侯德建、羅大佑、李泰祥、李壽全的作品的流傳,民歌運動在質與量上有了更高的提昇。
從校園民歌看七○年代的台灣社會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87/A7.htm
校園民歌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A0%A1%E5%9C%92%E6%B0%91%E6%AD%8C
知本野營隊歌謠史訪問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b/5a/2b.html
https://localdap.ncl.edu.tw/hypage.cgi?HYPAGE=search/itemdetail.hpg&id=00003485T0090P227-230
李錦紅 81084006I
越南與臺灣的唸歌
|
臺灣
|
越南
|
內容
|
是台灣的一種說唱藝術文化(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社會新聞等)
|
是一種講述歷史的方式 。在歷史旋律體系的基礎上,唸歌具有鮮明的敘述特徵。
|
主要語言
|
用台語來唱述,唱唸的是當時的白話文,記錄了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所使用的方言、語音詞彙等
|
用越語、喃語來唱述
|
表演方式
|
有一人的自彈月琴自唱;也有二人組以月琴、大廣弦樂器為主的,亦稱「一對手」;也有加上其它樂器殼仔弦、二胡或笛或鑼鼓等的伴奏
|
一般是二人組:
Ø 女唱的時候是Hát nói
Ø 男唱的時候是 Hà nam
|
現今狀況
|
隨著老藝人輩漸漸逝去,會和懂的人也越來越少。現在年輕人要講道地輪轉的台語是寥寥無幾,更別說要唱唸歌還得同時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
|
越南的唸歌不僅為詩歌創造美感,而且是幫助多種表演藝術達到頂峰的一種方式 。一般是盛行於北越。
|
參考資料:
http://vanhoanghethuat.vn/vai-tro-cua-hat-noi-trong-nghe-thuat-dien-xuong-truyen-thong-viet-nam.htm
https://thanhdiavietnamhoc.com/vi-tri-cua-hat-noi-ca-tru-trong-dong-van-hoc-chu-nom/
http://student.yphs.tp.edu.tw/~cyber102a/music/nienge
10/25 華人社會與文化上課筆記
第二組:劉云巧、陳思曉、黃子芸、Anita、黃嘉琳
筆記彙整:黃子芸、黃嘉琳
校園民歌影片—跳舞時代
1930-1950 跳舞時代
歌詞意涵:舊的習慣是什麼?新的習慣是什麼? 在舊的時代哩,想要過新的生活。
紀錄片拍攝地點:西門町波麗路餐廳 (台灣第一家西餐廳)
-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陳柔縉, 1964-, 著)
- 1895-1945台灣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並於明治維新時期派人來台灣做調查,如:舊慣調查。
台灣音樂史:
丟丟銅:昔日丟擲銅錢的遊戲,由於玩這種「丟銅錢仔」的遊戲,銅錢落地時,鏗然有聲,叮噹作響的音律,因此產生了「丟丟銅仔」;亦有說法是形容「火車過山洞」山洞滴水的聲音滴滴答答。
- 1787年吳沙帶領一群人(漳州人)開發蘭陽地區
- 宜蘭腔的特色:例如吃飯配滷蛋,宜蘭腔會念成「呷ㄅㄨㄧ配滷ㄌㄨㄧˊ,哺哩呀勁厚呷」。 這裡常常會把「ㄥ」的音念成「ㄨㄧ」(ui)
民謠伴奏的樂器-月琴
什麼是民謠? 透過人們的傳唱,逐漸變成當地的文化積累。
民謠總是帶著特殊的風味,能代表一個地區的風格,且持久流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kbxjiNpT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QKky53jEIM
傳統說唱,台語聲調(就語言本身產生的旋律)
http://bankofculture.com/archives/4265
唸啥咪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Re3rDCAd0
說唱藝術就是將語言及音樂的趣味融合在一起。
- 音樂、戲劇的發展可從台灣的三大獎項中找出脈絡(金曲、金鐘、金馬),每個文化源頭都會影響其流變。
- 台灣四大民謠:〈望你早歸〉、〈補破網〉、〈杯底毋通飼金魚〉、〈燒肉粽〉
紅包場是一種臺灣的歌廳形式,多分布於台北市西門町徒步區的漢口街、峨眉街、西寧南路上。
Homework:
- 認識台灣音樂、歌謠的歷史
- 跳舞時代 觀後心得
- 小組專題:校園民歌的研究
61184009I 崔含雨 W8
本週課程我們看了「跳舞時代」這部電影,其中提及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老闆,名為柏野正次郎,他的身份是「灣生」,然而「灣生」又是什麼?故本篇査詢了有關「灣生」的資料,也提供給同學參考。
「灣生(わんせい)」是指在台灣日治時期出生的日本人。因政治因素舉家遷移至台灣,在台灣誕下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又或者是和台灣人通婚的日本人,皆統稱為「灣生」。爾後,在1895年,清朝簽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給日本,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在1946年將在台灣的日本人都遣送回國。
然而,有些「灣生」仍繼續獨留在台灣,因此現今有一部紀錄片在描述此事,此紀錄片叫做「灣生回家」。敘述著他們這一生都在找尋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對土地、對故郷的情感。如果同學有興趣都歡迎點進下面的連結看看!
自由時報:《灣生回家》的「灣生」究竟是什麼?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476918
灣生的故事|臺灣才是我的家
https://www.centuriontour.tw/灣生的故事|臺灣才是我的家/
W8 筆記 – 林沁霏61184024I
1.唸歌文化補充 (http://student.yphs.tp.edu.tw/~cyber102a/music/nienge)
唸歌是台灣的一種說唱藝術文化。表演方式有一人的自彈月琴自唱;也有二人組以月琴、大廣弦樂器為主的,亦稱「一對手」;也有加上其它樂器殼仔弦、二胡或笛或鑼鼓等的伴奏。而記錄唸歌歌詞的小冊子被稱為歌仔冊。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關於歌仔冊是這樣寫的:
「歌仔冊歌仔,和一般的歌曲小謠、民謠小調意思相同,其內容或為歷史傳說,或為民間故事,或為日常所聞所見。早期的歌仔隨著閩南的移民傳入台灣,慢慢的演變成深具台灣地方特色的台灣歌仔,呈現和早期歌仔完全不同的韻味。……歌仔是口頭流傳的文學,為了便於記錄和傳誦,於是有人將唱詞用文字記錄下來,成為歌仔冊,就是歌仔的唱本,充滿了來自民間的生命力,用詞生動活潑,可視為一種珍貴的時代語彙紀錄。」
唸歌主要是用台語來唱述,看的樂譜則是工尺譜。而歌仔冊最初是手抄本,清末的時候有人將歌仔唱詞印成冊後出版。通常歌仔每四句為一段,每句最後一個字押韻,也有第三句最後是不押韻的,也把這樣的體裁稱為四句聯。因為「歌仔」是唱給一般民眾聽的,所以唱唸的是當時的白話文。又因歌仔冊題材豐富,記錄了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所使用的方言、語音詞彙等亦被當成是寶貴的文化資產,可以藉著歌仔冊去了解當代社會情況和文化。
2.留聲機補充
留聲臺灣.pdf
(節錄自附檔)
四、蓄音器與臺灣生活
關於留聲機(日本稱蓄音器)在上一個章節已經有了基本的介紹,現在將視角拉
回臺灣人民與留聲機的關係。臺灣人民初見留聲機的時間點目前尚待考證,但可
以肯定的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認識留聲機的人並不多,一直到日本唱片公
司選擇在臺灣成立辦事處,招集臺灣音樂人才錄音,臺灣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唱片。
唱片留下當時民間盛行的音樂,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傳統戲曲。唱片發行後,
音樂工業逐漸擴張發展,臺灣人民也開始聽見臺灣以外的聲音。在認識自己與看
見別人的過程當中,臺灣人民漸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有聲歷史。
「自格致之學興幾於無奇不有,如日前廣東人攜一琴來大稻埕某茶館,
演唱雜劇生旦丑言語聲音件件逼肖,來觀者每人應銀壹角,方得入閱,
開場之時則先招呼一句:『請眾位客官坐看!』云云,然後次第演唱,
但聞其聲而不見其人,所謂蓄音器者,內地多既製作也。」
-〈琴戲奇觀〉,《臺灣日日新報》,1898.6.7,第五版。
〈琴戲奇觀〉是一則關於臺灣人民如何「被留聲機騙」的生動報導,收錄在 1898
年清末《臺灣日日新報》,這是目前留聲機在臺灣文獻中最早的紀錄。
沈昕睿 6184061I
辣饮食文化探析--小论文第二版 沈昕睿.pdf
劉云巧
看紀錄片《跳舞時代》
以一首歌與歌詞表達這時代,當作時代的代表。
歌詞使用到的詞彙是那時代用的詞彙
日本統治台灣了50年(1845年-1895)
林生洋—歡迎歌(客家歌)
丟丟銅仔是宜蘭民謠。
明謠:童謠
思想起:以吉他配樂
明瑤是一種文化積累,明瑤跟音樂不一樣,是特殊風味,可以描述與代表一個地區,有一個特色。
傳統音樂被年輕人關注:鹿港青年返鄉守護北管
微笑唸歌團「說唱臺灣,認識傳統唸歌文化」,邊說邊唱。
泰國民歌.pdf
「泰國民歌」
泰國的流行音樂在泰國傳統民謠、泰國少數民族及區域音樂的影響之下逐漸成形,特別是在 1940 年代,隨著廣播電台興起,西方流行文化快速進入泰國,泰國的流行歌曲藉此吸收到大量 pop 與 rock 等西洋流行音樂元素。最早出現的流行音樂鄉村歌(Pleng Lukthoong)即為傳統民歌與西方音樂的結合。主要的流行音樂分成2種:1.有濃厚政治立場的生活歌、2.隨時代不斷改變其音樂創作素材,又因分別受到不同區域、年代、職業及社會背景相異的聽眾所支持,進而衍伸出社會認同上的差異。
W8課堂筆記
61184023I 陳思曉
唸歌是很特別的說唱音樂文化,透過一半念一半唱的方式來敘述故事,且多以閩南語為主
台灣的說唱文化是在明末清初,大量移民渡海來台墾殖之後才有的,因此念歌的內容多伴隨艱辛的移民墾植、苦難的統治生活、顛沛流離的二次大戰,也跟台灣人的生活及信仰息息相關
作者透過對念歌的演唱型態、題材、曲調、念歌藝人生平及藝術特色等主題的研究,期望讓學界能夠清楚地認識屬於台灣的傳統音樂。
參考文章:台灣說唱音樂唸歌子之探析.pdf
W8課堂筆記與心得 61184033I黃子芸
本週課程介紹紀錄片《跳舞時代》說明台灣在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來台在音樂史上的突破與轉變,以及民謠、說唱藝術與北管音樂的復興等,更近一步了解台灣早期音樂史。而,受2000年金曲獎設置「最佳樂團獎」,近幾年華語流行音樂從主流音樂的傳唱到「獨立樂團」隨著網路平台而崛起,音樂風格不再以主流為主。
因此,〈2010~2020十年間台灣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的專輯封面視覺設計影響和對比〉以主流音樂和獨立音樂的歷史背景不同,探討專輯封面設計的取向,發現早期主流音樂多以人物攝影為主,而獨立樂團的專輯封面則是透過特別的藝術設計和插畫設計呈現專輯的概念。故,本篇論文探討了獨立樂團與主流樂團的專輯設計差異,初步了解兩者的藝術形式和呈現概念,而兩者的作詞、作曲風格亦值得深探。
參考文章:2010~2020十年間臺灣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專輯封面視覺設計的影響和對比.pdf
課堂筆記 許曉虹61084053I
看記錄片《跳舞時代》以一首歌與歌表達這時代,當作時代的代表。歌詞使用到的詞匯。日本統治台灣了50年(1845年-1895年)。
台灣念歌由台灣民間歌謠為基礎,表演時稱「唸歌」,所謂「唸」,自然是接近語言。聲調的「說」;而「歌」,即是指唱的部份。
https://web.ntnu.edu.tw/~697910315/film.html
一樹:
小論文(二)構想
上一篇小論文從法律層面思考日本和台灣原住民語言的狀況,
這次想要從媒體(電視台、廣播)的角度去思考。
台灣有原住民族電視台,日本沒有類似的東西(只有愛奴語廣播節目)。
另外,2017年台北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的時候,其主題曲採取原住民語題材(排灣語和華語的融合),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台灣對原住民語言的重視,至少有讓民眾要認識這些語言的意識。
https://youtu.be/rBvJ3CFnnQU
W8 筆記 + 心得
周建豐 61184059i
-看《跳舞時代》電影,這部影片講述了20世紀台灣音樂的演變
-臺灣唸歌 (tp.edu.tw)
念歌是台灣說唱藝術文化之一,唱法是有的歌詞有旋律唱,有的地方唱得快,像説唱。”唸歌“ 這個名字來自台灣的民歌,演奏時稱為 ”唸歌“,”唸“ 與說話有關,”歌“ 與歌唱有關。
印尼民歌
印尼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擁有眾多的部落和文化,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地區民歌。 每首傳統民歌都是不同的,每個地區都利用自己的獨特性來發展它。
在中國流傳著很多印尼歌曲,如:Dayung Sampan、Sing Sing So (傳個)、Bengawan Solo (美麗的梭羅河)、Ayo Mama (哎喲媽媽)等等。
這些印尼民歌在中國很受歡迎。 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些歌曲是翻譯成中文的印尼民歌。
將印尼民歌翻譯成中文並發行民歌的角色有:林才兵、陳榮榮、劉淑芳和蘇顯明。
-
林才兵是第一個翻譯印尼民歌的人。 他出生於1931年,父母已經從印尼回中國了。 1955年開始翻譯《哎喲媽媽》、《Perahu Laju》、《Desaku》等印尼民歌的歌詞。
-
陳榮榮是一位出生於印尼的歌手。1960年已19歲,陳蓉蓉在印尼長期居住後回國。他將《Sing Sing So》、《美麗的梭羅河》、《Rayuan Pulau Kelapa》帶到了中國。通過這些民歌,他聲名鵲起,將民歌的異國情調帶到了中國。
Bengawan Solo (美麗的梭羅河) 和 Sing Sing So (船歌)
(1650) 2018舞頌大自然 - 30. 印尼雅加達陽光樂團 Sing Sing So船歌、Bengawan Solo美麗的梭羅河 - YouTube
Bengawan Solo 是一首講述梭羅河美景的民歌, 梭羅河從中爪哇流向東爪哇。 歌曲直接翻譯成中文,所以歌曲的意思保持不變。
Sing Sing So 是一首巴塔克民歌,蘇門答臘 它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船上為他的愛人表達的愛。
Ayo Mama (哎喲媽媽)
(1650) 哎喲媽媽 愛情哪裏來 (中譯印尼民謠) Ayo Mama Where Does Love Come From (Chinese translated Indonesian Folk Song) - YouTube
Dayung Sampan
(1650) Dayung Sampan - Lagu Daerah Banten (dengan Lirik) - YouTube
《甜蜜蜜》歌曲是取自印尼西萬丹的民歌,名為Dayung Sampan。這首歌被一位台灣歌手傳唱,Teresa Teng (鄧麗君). 這首歌只使用了原曲的旋律,而歌詞是用與原曲不同的故事和意義重新製作的。 這首歌在台灣和印尼以及東南亞國家都很流行。 然而,歌曲 Dayung Sampan 向正在尋找魚的漁民描述了建議。
Composition of Indonesian Songs into Mandarin in terms of History and Development.pdf
W8 客家民謠補充 61084029I 吳翊寧
民謠的誕生是與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居住的地理環境等等有最直接的相關,因此我們可以透過一個地區的民謠來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對於客家人來說,因為大多居住在山區或丘陵地帶,靠著耕田或種茶維生,因此客家人的民謠,唱的多為山歌或採茶歌。
客家山歌是先民在從事耕種或閒暇時所隨興創作出來的音樂,原本只是單純的歡呼或唉嘆,後來配合採茶、挑擔、耕種等勞動工作而唱出曲調自娛,或是與山嶺之間一起來勞動的夥伴互相問候、勉勵。到更後來,有時是為了呼朋引伴,或吸引異性而相互調侃、哼唱情歌,又或者是為了與對山的朋友高聲談話,而讓簡單的韻律性旋律逐漸演變成更完整的曲調歌聲,並慢慢形成所謂的山歌。
客家山歌演唱時,講究嗓音高亢、嘹亮,以表達原始奔放的情感,同時也強調聲腔之韻味,以配合語言的特質。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唱法:
「獨唱」:以抒發心情為主。
「對唱」:在廣闊的山林田野中,看見附近田野也有人在工作,於是以高聲歌唱問候,對方聞聽後開始呼應答腔,用唱歌的方式達到對話的目的。
其中,有三種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山歌曲調,被稱為客家的三大調—「老山歌、山歌仔、平板」,演唱時多是透過即興來填詞。
【老山歌】:王鳳珠—採茶 https://youtu.be/qRAQvCp4hxs
【山歌仔】:王鳳珠—冬梅 https://youtu.be/w_Tm08XqP9E
【平板】:王鳳珠—飲水思源 https://youtu.be/KbaNc8UCkZo
孫心雅 61084045I:
觀看「跳舞時代」影片的重點及心得:
- 「跳舞時代」是三○年代臺灣流行歌曲進入黃金時代的關鍵作品之一,由當時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發行。
- 在影片中看到愛愛阿嬤和五位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同事坐在台北波麗露餐廳,哼唱著七十年前台北街頭年輕男女傳唱的台語流行歌【跳舞時代】。
- 【跳舞時代】是純純演唱,陳君玉作詞。
- 在這臺灣流行歌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裡,歌手純純、愛愛,作詞家陳君玉、周添旺、作曲家鄧雨賢各領風騷。他們留下的歌曲【月夜愁】、【河邊春夢】、【雨夜花】等不斷啟發著後來臺灣歌謠創作的靈感。然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臺灣流行歌的產量逐漸減少,最後完全被日本軍歌取代。
心得:
看完影片我感覺到愛愛阿嬤唱著「跳舞時代」這首歌的時後非常開心快樂,雖然時間過了很久了大概在1930年時代的事情,但是她還記得歌曲還可以唱得這麼開心,表示當時的美好時光確實對她來說恰恰難忘。另外我看了歌詞更了解到當時的文化和人的思想,就是說突破了保守的時代跨到文明時代,大家會比較開朗,可以自由戀愛等,如歌詞所寫:
阮是文明女 東西南北自由志 逍遙佮自在 世事怎樣阮不知
阮只知文明時代 社交愛公開
男女雙雙 排做一排 跳TOROTO 我尚蓋愛
舊慣是怎樣 新慣到底是啥款 阮全然不管 阮只知影自由花
定著愛結自由果 將來好不好
含含糊糊 無煩無惱 跳TOROTO 我想尚好
更多更詳盡歌詞
有人笑阮呆 有人講阮帶癡睚 我笑世間人 癡睚慒懂憨大呆
不知影及時行樂 逍遙甲自在
來~排做一排 跳TOROTO 我尚蓋愛
六十五年前 真正保守的年代 純純甲愛愛 這呢優秀的人才
將慇的懷念歌曲 擱唱乎恁知
來~排做一排 跳TOROTO 咱尚開懷
男女雙雙 排做一排 跳TOROTO 我尚蓋愛
以上是我的分享。
資料來源:
跳舞時代歌詞:https://mojim.com/twy100517x6x5.htm
黃嘉琳 61084007I
本週老師帶我們進入臺灣校園民歌的世界--以《跳舞時代》這部紀錄片為開場,講述1930-1950年代的音樂史,除此之外也分享了幾個離現代較近的歌曲,如:
如果要看臺灣過去到現在的音樂或戲劇的流變,可以從臺灣的三大獎項尋出其脈絡,代表臺灣影、視、音三個領域的獎項,合稱為「三金」。分別為「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
以下為三金的簡述:
金馬獎—亞洲華語電影業界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電影獎之一。為歷史最悠久的華語電影獎,有「華語的奧斯卡金像獎」的美譽。
「金馬」之名取自金門及馬祖地名的字首,由於金、馬兩地為冷戰背景下,臺灣與中國大陸軍事對峙的最前線,該獎以「金馬」命名旨在鼓勵中華民國電影業界,能效法前線國軍官兵們堅強奮發的精神,努力開創新局。
1962年創始時由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主辦,1990年起交由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簡稱金馬執委會)主辦。每年舉行一次頒獎典禮,迄今已舉辦58屆。
2022年11月19日為第59屆金馬獎。
金鐘獎—臺灣傳播媒體產業的獎勵活動之一。首屆創始於1965年,金鐘獎是歷史最悠久的華語電視獎。第1屆至第46屆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第47屆之後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接續主辦。其設立之初,是以獎勵無線電廣播事業為主,設置新聞節目、音樂節目、廣告節目等獎項。
金鐘獎以編鐘為標誌,官方釋義:「編鐘為中華古代教化之禮器,古人作樂,鐘居其首,編鐘率為十六,與石磬相依,以諧其韻,應禮而成教化。以之鼓勵,亦金鐘王振,教俗化民之意耳。」意即希望通過金聲玉振,來教化大眾,開拓視野、提振心靈,也隱喻廣播電視事業對於國家社會之深遠影響、以及從業人員所肩負的重責大任。
金曲獎—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音樂獎,也是華人世界最具有聲譽及影響力的大型音樂獎勵活動,擁有「大中華區葛萊美獎」的美譽。金曲獎於1990年首次舉辦,每年頒發一次,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音樂業界盛事。現今獎項分為兩大類別,分別為「流行音樂類」與「傳統暨藝術音樂類」,兩者分開舉辦頒獎典禮;流行類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傳藝類則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1934年波麗路咖啡廳
1934年波麗路咖啡廳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