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紅 81084006I
台灣的多元文化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12月18日聯合國訂定的「國際移民日」,內政部也將此日訂為「台灣移民節」。新住民朋友們豐富了台灣的文化並成為台灣的一分子。他們來到台灣,成為了台灣人,也成為家庭和產業的中堅,讓台灣社會越來越多元、茁壯。
新住民姊妹大多是來自越南、泰國、印尼、緬甸、菲律賓、柬埔寨、馬來西亞。她們不但認真、勇敢、自信且又有才華,對台灣這個「新故鄉」都有認同及歸屬感。
台灣在政策上也積極努力保障新住民的權益、重視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台灣成立了「新住民事務委員會」、「新住民聯合服務中心」、「新住民文化會館」、「新住民事務科」、「新住民培力中心」、「新住民關懷小組」、「新住民母語教師專職化」、「新住民品牌聯盟」及「新住民小市集」等,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參與議題討論及政策制定,鼓勵新住民姊妹參與公共事務活動。透過多元且多樣的方式與各縣市新住民姊妹互動交流。
參考書: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ElFdB6PSK3EC&lpg=PA1&ots=c1fsuYgAi8&dq=%E5%A4%9A%E5%85%83%E6%96%87%E5%8C%96%20%E7%A7%BB%E6%B0%91%E7%AF%80&lr&hl=zh-TW&pg=PP1#v=onepage&q&f=false
崔含雨 61184009I W5 筆記
小論文題目:從在日朝鮮人談身分認同
目前進度:「前言」及「在日朝鮮人之歷史背景」初步撰寫完畢,這週及下週會將這兩部分細部修改,並從「在日朝鮮人之困境」繼續撰寫。
從在日朝鮮人談身分認同問題 1012版.pdf
2022/10/11 華人社會與文化課堂筆記及補充
筆記整理:第四組-吳翊寧、崔含雨、李錦紅、Sara
最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參與被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去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看法,而研究者的角色會決定他們所能搜集的資訊。
-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提供接近actor’s meanings的方法。
- 量化vs質化
主要是用數字來告知研究結果→量化
親身參與、深入訪談→質化
質性研究涉及研究者本身所持有的加值信念及世界觀。用數據說故事→具稀有性
- 中國穆斯林:保留伊斯蘭教的信仰,但因生活環境的影響而有較大的改變。
- 元朝時期的通商口岸又較多不同文化的輸入,當時泉州港有教多阿拉伯人來做貿易,也因此有較多的穆斯林在這時期留在中國發展。
- 穆斯林移民至中國途徑另一途徑→從雲南進入中國境內
- 四海之內皆兄弟→國際化的互動
- 斯里蘭卡王子:在明朝初年,原為錫蘭國王派來華進貢的第一世王子巴來那,到了中國福建泉州後便定居在中國,而到了第十五世則舉家越過台灣海峽定居在彰化縣的花壇鄉。
- 閩南人來台:
- 漳泉械鬥→同為閩南人,但不覺得自己為同一種閩南人,因而產生許多械鬥。
- 閩客械鬥→客家人稍晚來台,但也因族群問題產生械鬥→隘勇線:靠山為客家人、靠海為閩南人。
o 老師對報告內容的補充:
台灣是世界上對伊斯蘭教最無知的地方
中國穆斯林來到台灣,掌管著台北清真寺,但現今來參拜的人大多為來台灣的東南亞新住民
- 移民的歷史
- 台灣第一次與外界接觸:台南登陸的荷蘭人(1604-1664)
- 荷蘭人接觸到的是西拉雅族(荷人稱其為Formosan)(平埔族)
- 原住民之後,閩南人先到,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台灣成為「漢人世界」
-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離開台灣後,仍留下了少數人,但多已和台灣人混和在一起,混入茫茫人海中
- KPOP開始流行的年代→2000年代
- 韓國華僑國籍身份上的問題:拿著韓國國籍但卻不被韓國人接受⇢由此產生的移民問題值得探討
- 1950年韓戰影響重大,因韓戰開戰之後,中國前去支援,故台灣國民政府來台後便沒有再持續戰爭下去
- 台灣歷史上幾次的重大變化,大部分都和朝鮮半島上所發生的事有關連
- 韓國華僑或許也可歸作為外省人(山東),但他們仍存在著特別之處⇢可延伸討論。如:韓華帶來的影響以及韓國人帶來的影響之間的差異、身分認同問題及移民問題
- 第三組報告分享—台北清真寺
- 研究論文準備:
- 可以嘗試選擇跟自己生活相差甚遠的「異文化」來作為研究題目。
- 至少下週完成研究題目,並以一小段文字描述自己的想法(如:引言、摘要)。
越南華人-陳金蓮 80894014I
越南華人在2019年的統計有749466人,佔越南0.78%的總人數。越南華人是來自大陸。早期是跟越南人來往,做生意或因歷史環境因素而移民到越南。華人人口當中,廣東廣府人占多數,根據1989年華人統計占56.5%。潮州人人口排行第二,占於34%。閩南(泉漳),海南以及客家籍占少數, 份額數目分別為6%, 2%,1%。越南華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粵語,此外有一部份越南華人講潮州話,越南華人當中還有來自惠陽、東莞、梅縣、大埔、興寧等地的客家人,客家話也在一些當地的華人社區中使用。因為受到越南當地大環境的影響,很多在越南的客家人逐漸改講廣東話甚至越南語。在越南的福建人、海南人的情況與客家人類似,多數已失去了其族群的母語,改講廣東話或越南語了。越南最大的唐人街在胡志明市的堤岸區,這裡的華人主要以粵語作為媒介語言。
參考文獻: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B6%8A%E5%8D%97%E8%8F%AF%E4%BA%BA
W5筆記 – 林沁霏61184024I
1.1960年大量韓國華僑來台,促使韓國街形成,早於韓流。
2.研究方法補充:
2-1. Field Work 田野調查:研究者參與被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去分享自身的觀點和看法,研究者會決定他們所能收集的資訊。
2-2.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參與觀察法:親身經歷被研究者的生活。
2-3. 研究需具稀有性。
2-4. 質化 v.s. 量化 △研究最好可將兩者結合
.質:強調深入,可呈現文化豐富度。
.量:濃縮、數據性、稀有性(相對質化) 。
3.臺灣的移民歷史
3-1. 第一次與近代文明(外地)接觸為荷蘭人來臺,在台南遇見西拉雅族。
〈新港文書〉含荷蘭文、西拉雅文
3-2. 1949國民政府來台,稱外省人。
3-3. 1990婚姻移民
3-4. 現為經濟移民
4.日本將「族」的概念帶進台灣,學者並將台灣的原住民分為9族。
5.阿美族原名為bang char,「阿美」時違記載謬誤。
6.臺灣現存的、被認可的16族原住民皆為高山族,平埔族認可目前仍有爭議。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6b466059-43d9-486d-927f-649c52c068ce
(《原住民身分法》修正—平埔原住民獲正名 - 行政院)
7.隘勇線:將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區域與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顯的界線切割。利用鐵絲電網、木牆或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衛線稱為隘勇線。
W5筆記 黃子芸 61184033I
1.華語研究領域可包含語言教學與文化研究。
2.質化的研究方法:訪談法、觀察法、溝通研究法、敘事研究法等。
3.田野研究:研究參與被研究的日常生活,去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看法而研究角色會決定他們所能收集的資訊。(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應為平等。)
4.參與觀察法:進到被研究者的生活背景進行觀察。
5.質化研究:非數字的研究方法,容易呈現文化的樣貌。
6.量化研究:與數字有關的研究方法,如:問卷設計與統計。
7.韓國街乃1952年韓戰移民至台的中華民國籍山東人。韓國街興起時間比韓流文化更早。而這群在韓山東人帶來的炒馬麵、炸醬麵等皆是移民美食。另外,在台韓國人在經濟穩定後,甚至有極佳的收入後移往美國,尋求更好的發展。
8.在台穆斯林來源:歷史上中國移至台灣的回族,如今漸漸轉為印尼穆斯林。
9.阿美族原名應為Bangcah,Amis原為卑南語。
10.西拉雅族因荷蘭人的關係保留其語言新港文。
小論文題目構想
研究題目一:台南冬至吃粽子的習俗
研究動機:冬至習俗最常見者為吃湯圓、吃水餃等,而在台南有一部分人冬至會包粽子、以粽子祭祀祖先和吃粽子等,特別的冬至吃粽習俗目前尚無相關研究文獻,且非所有台南人皆會在冬至吃粽,因此,欲考察在台南冬至吃粽的人口分布位置與其背後的習俗脈絡的研究。
相關論壇討論: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1198864
〈分享冬至吃粽子〉
https://forum.babyhome.com.tw/topic/2133982
〈冬至為什麼要包粽子〉
研究題目二:台南椪餅文化之初探
研究動機:椪餅又稱「香餅」是台南著名的美食之一,也是當地女性產後加麻油雞蛋一同食用的絕佳月子補品。儘管椪餅在府城廣為流傳且常常被作為府城文化推廣之物,但椪餅的由來和其多元的文化象徵意義仍待考察。
相關資料:
https://gvlf.gvm.com.tw/article/59702
〈椪餅之為用大矣哉〉。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0250
〈椪餅吃的是人情味,所以製作糕餅時仔細用心非常重要〉。關鍵評論。
論文初版:台南椪餅文化之初探.pdf
論文終稿:小論文(一)_台南椪餅文化意義之初探(完整版)_黃子芸.pdf
10/11 華人社會與文化 上課筆記
61184023I 陳思曉
上課筆記
參與觀察法:研究者親自去參與被研究者的生活,融入研究者後開始做研究。
深度訪談、田野研究:研究者參與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去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看法,而研究者的角色會決定他們所能收集的資料。
*傳統的人類(文化)學研究,研究場域是指要深入蠻荒,到一處偏遠落後的村聚,以outsider的身份去研究native。
社會現象觀察和自然科學的固定運行法則不同
量化vs.質化
用統計數字告訴你研究結果/非用數字告訴你研究結果
量化數據給人一個現狀的地圖,但要再更深入地方人情、鄉間故事就比較困難/質化研究沒有最好的方法,主要看你的研究旨趣為何及研究方法能否達成預期目標,對一小塊領域的濃描述,有以小見大的特性。
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不常使用量化研究的原因?
質化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但量化的研究空間較侷限。
小論文題目構想
研究題目1:薑汁番茄的歷史及其文化
在屏東、高雄、台南一帶盛行著一種特色小吃-薑汁番茄,其特色在於南部人會將老薑、水、砂糖、太白粉、醬油等一起混合調味與番茄一起吃,深入研究可能會發現這種吃法其實也隱含著台灣歷史的變遷,而薑汁番茄更被認為是由本土研發出來的最早菜色!
相關討論:
https://tw.news.yahoo.com/news/番茄要沾薑末醬油膏-台灣南部經典小吃從哪來?-083249463.html
https://autoclean.tw/blog/tomato-slices-with-ginger-sauce-in-taiwan
研究題目2:青草茶文化研究
延續第一週課堂的飲食討論,我發現了青草茶作為另類的國民飲料,其文化及歷史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即使現在醫療技術發達,青草茶卻仍可以佔有一席之地,現在更是台灣人的「養生飲料」。
相關討論:
https://kmweb.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variety&id=54850
https://joanna8098.pixnet.net/blog/post/363121227
研究題目3: 台灣的辦桌文化
上次課堂提到漢人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婚禮一直延續到現在,新人們都紛紛改穿西式的西裝、婚紗,但在台灣的辦桌文化好像並沒有因此式微,中南部的婚禮目前也還是以辦桌區多,因此我認為辦桌文化背後的文化意義是直得我們去探討了解的
W5筆記 - 周建豐61184059i
研究方向:(一)語言方向;(二)文化方向
研究方法
如何獲取數據 : (一)面試,(2)觀察,(3) 問卷 。
-
參與觀察 : 提供接近的方法。
-
量化研究方法 與 質化研究方法
質:對象深度優先用作數據
量:作為研究數據的集中度、數據、稀缺性
荷蘭人首先來到台灣,停泊在台南。
1604-1664年間,與西拉雅部落的土著人會面,荷蘭人稱他們為福爾摩沙人,並認為島上的所有居民都是西拉雅部落。 所以這個島被稱為福爾摩沙島。
在此之前,閩南人首先來到台灣,驅逐荷蘭人,將其作為漢族居住地。
台灣有一條隘勇線,該地區的人口已被漢族文化化。
目前台灣的規則比較自由。 外國居民在台灣工作生活滿5年,可申請台灣國籍。
一樹:
小論文
華人社會與文化小論文(一)_一樹.pdf
下一篇小論文從電視台層面進行簡單比較。
周建豐:
小論文(一)
印尼人民對中文的興趣-小論文(一) (周建豐).pdf
沈昕睿:
小論文
辣飲食文化探析--小論文一 沈昕睿.pdf
劉云巧 61084056I
研究方法
可以以觀察、訪問、故事來做研究。
田野研究:研究者參與被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去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看法,而研究者的角色會決定他們所能收集的資訊。
社會現象觀察
量化VS質化
量化:以數據(哪一年、多少個)分析,但要再深入的地方人情、鄉間故事,地圖不能提供,但已經達成地圖的任務。(有很多文化理論)
質化:親身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描述、對話累積資料、問卷等等。
小論文題目:泰國受到中國飲食文化影響
文獻探討:61910030.pdf
61084029i 吳翊寧
小論文題目:「芥菜」於客家人飲食的重要性
研究發想:在客家族群的飲食中,常常見到「酸菜」、「福菜」、「梅干菜」等等與這些食材相關的料理,但其實這些食材都是—「芥菜」變換而來,充斥在客家族群大大小小的聚餐上,身為客家人在自小以來的接觸下,對於芥菜是既熟悉卻又好奇這項食材在客家人的飲食中佔了什麼樣的角色,因此想透過搜集相關資料來了解「芥菜」和其延伸食材(酸菜、梅干菜等等)之間的差別,並結合第一週上課提供的《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這篇論文,來探討芥菜對於客家人而言有何意義。
相關資料:
https://www.phew.tw/article/cont/phewlife/life/food/1417/201711151417
孫心雅:
小論文題目:泰國籍新住民華語學習與溝通問題之研究
二、研究問題
1.泰國籍新住民華語程度如何?
2. 語言能力對生活適應有什麼樣的影響?
3. 在溝通上遇到哪些問題或困難?需要加強溝通的那方面能力?
4. 泰籍新住民華語學習情況如何?
二、研究目的
- 能了解漢泰聲調的第三聲之對比。
- 能找出泰籍漢語學習者對於漢語第三聲變調發音的困難點及原因。
- 能調查出泰籍漢語學習者對三聲變調之發音偏誤的共同點,並協助學生修正發音
研究方法:深入訪談
文獻參考: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 在臺灣之生活適應.pdf 新住民華語學習及生活適應發展關聯性之研究-1081f303.pdf
黃嘉琳61084007I
小論文(一)主題: 從德國少數民族看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以索勃人為例
主題構思:曾經在德國東部看過其少數民族-索勃人(Sorben)的文化及居住地,了解其歷史背景及民族性後,加上許多文獻資料為參考,發現臺灣的原住民可以將德國少數民族之歷史與鬥爭作為借鏡,從中找出新的社會身分。
目前進度:完成「引言」,本週將從「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德國少數民族索勃人之歷史背景」、「少數民族的重新定位」開始撰寫。
華人社會與文化小論文(一)10.18_黃嘉琳.pdf
第一組:泰國新住民
泰國新住民.pptx.pdf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