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ew
 

0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陳金蓮 2 years, 1 month ago

 

越南族群介紹.pdf

81084006I 李錦紅

 

上週上課時,老師讓大家討論關於各國的民族政策。我國是越南,因此採用民族清晰政策(54民族)。接下來,我與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越南族群」的介紹。

此外,我上週也在思考一個問題:一般漢族的台灣人心裡總會覺得自己比原住民更高一等,因為他們覺得原住民是接收政府補助的族群,所以是屬於弱勢族群。這是對或錯呢?

 


蘇珊81184005I

小論文題目:

宜蘭南澳地區泰雅族傳統音樂與語言之田野調查》  

有關泰雅族之文化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jyes/html/ey/ey3.htm

雅族打擊樂https://youtu.be/kgB9_riULuIhttps://youtu.be/7Q5RyvPuYAhttps://youtu.be/F5NASdYM8SQ

泰雅族歌謠https://youtu.be/HwCKh76CnDg

 

 

泰雅族音樂中,民歌音樂組織結構有「三音組織」和「四音組織」,是屬於單音旋律的唱法,有對唱的形式、曲調唱法、領唱與對唱等多種不同的唱法。 在樂器方面,則以口簧琴的使用最為獨特,因其音量僅適於盡距離交談的關係,使得口簧琴成為泰雅族戀人們的談心工具,在泰雅族的社會中,特別顯出一種迷人的色彩。泰雅族打擊樂是以木琴、竹筒琴及木鼓為主,傳統打擊樂以往只有四個音階,隨著創作曲的加入,將樂器加以改良,增加到六個音階,打擊出來的樂曲讓泰雅族樂曲更加豐富。

 

泰雅族的音樂基本音有兩個音、三個音、四個音組織,以這樣的組織結構就可以編成完整音樂的旋律,比如說有 ME  LA 兩個音組成的旋律,還有 MI  SOL  LA 三個音以及 RE  MI  SOL  LA 四個音的結構。

泰雅族歌謠以三種音程的組織為中心音:

二音組織( MI  LA ):在小三度的上或下加上大二度。 
三音組織( MI  SOL  LA ):在小三度的上或下加上大二度。 
四音組織( RE  MI  SOL  LA ):在小三度的上或下加上大二度

 

泰雅族傳統歌謠所表現的是,演唱的人在既有的曲調中,隨著思緒的起伏高低唱出內心想要表達的情感,大都分為即興創作的歌詞,其中以緬懷祖先與情歌為主。歌曲的內容分為很多種,有祭祀、訓誡、娛樂、敘述事件等等。因此,從泰雅歌謠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族群的生命力以及背後的歷史。

由於時代變遷,外來文化的進入,使得泰雅文化因為沒有文字的記載而逐漸消失,傳統歌謠也不例外。所幸,近年來泰雅文化傳承已落實在學校及社區中,期待透過傳統舞蹈、樂曲讓孩子們了解泰雅歌舞的特色,進而珍惜、體會自己部落的獨特文化,並將傳統文化融入在課間活動裡實施,全校師生均參與配合推展薪傳活動。藉由表演讓觀眾能夠認識泰雅族人的生活和文化特色;透過傳統歌謠的演唱及傳統樂器的呈現,欣賞泰雅音樂之美

 


 

61184009I 崔含雨 W2 可作為小論文題目的發想構思

 

我想以「在日朝鮮人的背景與發展」暫訂為小論文的題目。

 

日本身為族群性強的民族,但仍有少數族群的存在,如:愛奴人、華僑、在日朝鮮人,及其他。

我想研究在日朝鮮人之背景(歷史脈絡)、他們的困境、遭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日本人眼中的在日朝鮮人,和可參考的文獻資料去做分類。

其中,我想將韓國影劇《柏青哥》(Pachinko)做為參考資料,《柏青哥》描述一個移民至日本的朝鮮家庭,他們在這之中所面臨的差別待遇,以及自我認同的議題。

 

參考資料:

「在日本有一個特殊群體,外表上與一般日本人沒有區別....」

https://forum.gamer.com.tw/Co.php?bsn=60076&sn=44259774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 謝爵州碩士

「在日朝鮮人之地位及其待遇」(1988)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76TKU02078006%22.&searchmode=basic

 

「《柏青哥》劇名解析: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翻轉命運的生存之道」

https://ohsowow.agentm.tw/articles/1615-李敏鎬-韓劇-柏青哥-歷史-解説

 

 


 

9/20 華人社會與文化上課筆記

第二組:劉云巧、陳思曉、黃子芸、Anita、黃嘉琳

負責統整:陳思曉

「西雙版納(泰文:สิบสองปันนา )」,在傣仂語里意思為十二,可能來源自漢語「十雙」,「版」是千的意思,「納」是一種田賦單位,「西雙版納」即一萬兩千塊田地,或直譯「十二千田」。故也有稱呼「十雙版納」、「十二版納」的,或簡稱「版納」。與泰國和緬甸有相關歷史。

「苗族(越南語:Mèo;泰語:Maew / Mong)」苗族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由於戰爭戰敗,苗族人口往南遷徒,現時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中南省份,而在後期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1975年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數萬苗族人成為難民,部分移居到美國法國

討論

我們台灣用的語言是什麼?

· 國語

如果在國外會叫什麼?

· 漢語,漢語從漢族而來。

泰國有幾族?

· 沒有正確答案。

為什麼沒有答案?

· 是因為政府不想告訴你,他們一定會說我們就是「泰國人」。

西班牙是族群政策與模糊政策?

· 族群政策

日本是族群政策與模糊政策?

· 模糊政策,但在日本觀念上是採取族群政策,日本文化很強,但少數族群抗爭意識也會變強(在日朝鮮人)。

世界上有兩種國家制度,分別為族群明確制度跟族群模糊制度

而越南及泰國就是一個對立,泰國採同化政策

越南、印尼: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特別的ID註記在身分證上

泰國:統稱自己是「泰族」

19世紀初,曼谷王朝剛建立之時,「泰族」的人口數量大約只有25%,但受到國家體制及政策影響,所以目前泰國境內的人幾乎都會稱自己為泰國人,而非某個特定族群。

警察是以身分證ID來看,誰是華人,誰不是華人。

一般來說,民主國家皆是採取民族模糊政策,社會要有一定的自由程度,認同是個人的事情,所以由自己來選擇。但大部分的亞洲國家介於在兩者之間

分組討論台灣是採民族清晰還是民族模糊制度

李錦紅、黃嘉琳、Sara:

“我們覺得台灣對民族的看法是民族清晰。比如說:台灣分為16種原住民、閩南族、漢族的台灣人,加上近些年來、來台的新住民等。”

 

沈昕睿,周建豐:

“我認為台灣屬於「民族區分清晰」的那一類。國共內戰之後大量的漢族人遷徙來台灣生活,因此擠壓了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採取這樣的政策是為了從政策上給予少數民族更多的資源與幫助,來讓他們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來傳承他們文化”

 

蘇珊、心雅、曉虹、云巧:

“以前台灣以身分證的籍貫(hometown)來看是本地人還是外省人,籍貫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但目前政府改了籍貫為出生地。台灣希望是民族模糊,但是對外來的新住民或者新移民卻是採用不同的政策。”

 

Anita(喬恩)、陳思曉、黃子芸:

“我們認為臺灣族群,日常生活中採族群模糊,但是在政策的推行則是有區分。”

 

崔含雨、吳翊寧、中島一樹:

“國小課程中,我們有分閩南語課、客語課,若原住民學生到達一定數量時,也會開設原住民族語課,可見台灣在小學教育階段即在語言學習上做了一定的族群分明。”

 

族群認同能不能改變?

· 認同是可以改變的。

以前只分成漢人及原住民,是屬於民族清晰政策

但目前現行法律特別保障原住民及新住民,也就是需要有原住民或新住民血統才會享有這些權利(eg:原住民特考、加分制度、補助),因此算是民族清晰政策

然而,漢人範圍內則是希望採取民族模糊政策,以前的身分證會標記籍貫,但現在的身分證已經取消這樣的寫法了。

台灣目前有16

補充:台灣 16 族)

https://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index.html?cumid=8F19BF08AE220D65

補充:台灣人的國家認同)

https://devilred.pixnet.net/blog/post/6661385

筆者認為台灣人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是隨著時代而改變,政治認同抑或是文化認同兩者交纏也都使得台灣人民在早期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到混亂。

 

漢人保存文化,保留家族傳統的存在。華人都有名有姓,名兩個字,姓一個字,有兩個地方的華人,漸漸改變了生活習慣,就是印尼與泰國,他們少用中文名字,自己取了名字。

 

張惠妹:有「妹」這個詞代表客家人。以前客家人習慣用「妹」來取名字,但後來改成阿密特,她以卑南族族名阿密特(卑南语:Amit)。

 

(補充)

凱達格蘭是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一支。其分布區域東起新北市貢寮區,經基隆北海岸大屯火山群臺北盆地淡水河,及於桃園市北部。又可細分為巴賽族雷朗族兩個支系,被認為屬於薩那賽傳說(Sanasai)一部分。凱達格蘭族曾存在淡水國雞籠國邦聯制聯合政權。

介壽路是臺灣常見路名,取此街名為蔣介石祝壽,但後來改成凱達格蘭。

 

· 上課條件

1.不要空手來上課

2.每週寫小心得

· 四週發展一個小論文

· 期末報告

 

外顯性高

· 民族文化

· 宗教文化

 

總結

從食物的研究裡面,可以做研究討論,今天看了族群文化,分組討論「族群文化研究」,查資料背景、國家。

 


 

 

台灣原住民樂器介紹.pdf 台灣原住民樂器之研究.pdf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50/50-lib4.htm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369/5440012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5288622477664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5Um0Z7GuG0

https://jibaoviewer.com/project/598d4f114bc6f8321a0ce427

 

蘇珊

台灣原住民打擊樂器在奧福音樂教學之應用

The Application of Taiwan's Aboriginal percussion in Orff-Schulwerk Music 


 Anita(喬恩)、陳思曉、黃子芸

 

我們認為臺灣族群,日常生活中採族群模糊,但是在政策的推行則是有區分。

 

-

 

沈昕睿,周建豐

我認為台灣屬於「民族區分清晰」的那一類。國共內戰之後大量的漢族人遷徙來台灣生活,因此擠壓了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採取這樣的政策是為了從政策上給予少數民族更多的資源與幫助,來讓他們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來傳承他們文化

 

-

 

國小課程中,我們有分閩南語課、客語課,若原住民學生到達一定數量時,也會開設原住民族語課,可見台灣在小學教育階段即在語言學習上做了一定的族群分明。

 

崔含雨、吳翊寧、中島一樹

 

-

 

李錦紅、黃嘉琳、Sara

我們覺得台灣對民族的看法是民族清晰。比如說:台灣分為16種原住民、閩南族、漢族的台灣人,加上近些年來、來台的新住民等

 

-

 

蘇珊、心雅、曉虹、云巧

以前台灣以身分證的籍貫(hometown)來看是本地人還是外省人,籍貫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但目前政府改了籍貫為出生地。台灣希望是民族模糊,但是對外來的新住民或者新移民卻是採用不同的政策。

 

-

 

吳翊寧

就身分證上來看並沒有明確的標註是哪一個族群,較偏向「族群模糊政策」,不過一方面也會尊重原住民在身分證放在自己原住民族的名字。

 

-

 

林沁霏

我認為台灣近年來愈趨近於「族群清晰政策」,為的是讓所有族群盡可能平等,減少歧視。用不同的方式給予少數的族群資源或升學、就職上的優勢,讓所有族群擁有後天的齊頭式平等。公、私機構亦積極開設諸多母語課程,鼓勵各種族群保留、傳承,甚至發揚自身文化。

許多與族群、文化相關的課程也正式走進台灣國小教育,從小教導孩子認識生長地的多元文化,多一份理解,就能多一份尊重。

而在其他政策方面,以升學制度為例,對於少數族群則有不一樣的政策來保護學生權益,例如給予加分等等,所以也可以看出在政策方面感覺轉向「族群清晰政策」。

 

-

 

陳金蓮 - 80984014I

 

我覺得台灣是看屬於哪方面有分族群明顯的, 因為有份原住民和客家、閩南,而且對於新住民和原住民也有政策。

 

-

 

李采炫

我也覺得台灣是有分族群明顯的


W2筆記 林沁霏61184024I

1.「傣族」來自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自治區,而西雙版納的取名來自泰文發音,原意為十二間鄉村的小房子。

2.中國「漢語」v.s.臺灣「國語」,文化體制不同導致稱呼不同。
中國為社會主義體制,來自於俄羅斯民族學,故將漢族講的語言稱為「漢語」。

3.越南的「苗族」稱H'mông

4.越南的ID卡上有不同代號以表示不同族群。

5.泰國採「共同政策」,即不明確告訴國人該國到底有多少族群。

6.「族群模糊政策」v.s.「族群清晰政策」
  -
族群模糊政策:西班牙、加拿大(大部分民主國家)
  -
族群清晰政策:越南
  *
大部分亞洲國家介在兩者之間,政策和實際不相同。
  
如日本,政策模糊;實際清晰,因此朝鮮人有較大生活壓力。

7.用族群清晰/模糊來討論臺灣政策:
  -
清晰:原住民、心住民

  -模糊:漢人(以往在身分證上會有籍貫不同的代號,如今已撤除)

8.文化需強調「在地性」
9.
「卑南族」族語發音為puyuma,為前往臺東列車「普悠瑪」的命名來源。

  其他舉例:花蓮-太魯閣號、宜蘭-葛瑪蘭客運
  *
「凱達格蘭」大道,原意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W2 筆記 沈昕睿 61184061I

1. 雖然了解過中國大陸許許多多的體系承襲蘇聯,但“中國大陸的民族學體系也是來自於蘇聯的”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十分新奇,但是仔細聯想就會發現確實很合理。

2.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對於民族政策大致為兩種【模糊民族政策】與【清晰民族政策】,這兩種政策各有優劣,具體要從各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如泰國為模糊民族整合政策(當時的泰國僅有25%的人口是真正的泰族,為了將其他民族同化為泰國人,穩固統治而採取了這樣的政策),中國大陸為清晰民族政策(要求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3. 比較有意思的是印尼在日常生活中為模糊民族政策,但警察可以看得到個人的民族身份,此時又是清晰民族政策。

4. 西方國家沒有【民族】這個概念,採取的是模糊民族政策,為了讓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傾向,選擇自己的身份。

5. 從前的台灣會將人口區分為【少數民族】與【漢人】,【少數民族】通過族語考試可以獲得認證,可以考試加分;而【漢人】不行。但目前已經取消,在這些方面開始變得模糊。但隨著新住民的加入,台灣的社會情況開始變得複雜。

6. 台灣為了少數民族的存名做了很多的努力,這很不錯(如凱達格蘭大道是以一個少數民族的名字來命名的)

 


 

 

學生  : 周建豐

學號  61184059i

 

這個禮拜的課提到台灣民族,在台灣有56民族。

雲南有彜族、納西族、白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

貴州有苗族、水族、等。

越南也有苗族,在那邊教程Hmong 赫蒙族.

查在網站,按照2019年的數據,赫蒙族是越南小數民族,佔越南總人口的1.45%

 

回到台灣民族,目前台灣的人民 【族群清晰政策】 還是 【族群模糊政策】?

依我看,對台灣的文化,也對台灣的社會還不熟悉。我覺得目前台灣人不在乎身份。

那我們在小群里討論后,漢族人遷徙來台灣生活擠壓了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空間, 我同意本地人肯定會來傳承他們文化。

  

越南民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wiki/越南民族)

 

 

印尼的人民 【族群清晰政策】 還是 【族群模糊政策】?

華裔印尼人的祖先從幾千年前開始,通過商業活動,一波接一波的移民來到印尼。

1945年,許多華人在印尼獨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至1967年,在蘇哈托(Soeharto)總統領導下的新秩序政府期間,禁止華僑人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身份。華人在印尼被視為外國人,他們的地位還在本地人之下,這也間接剝奪了他們的人權。 禁止公開舞獅、過年和使用中文。

1998年,蘇哈托(Soeharto)總統任期結束,這是印尼人民,尤其是華人最黑暗的事件,因為騷亂造成了許多受害者,其中許多人遭受了性騷擾、搶劫、暴力等。

1998年前,可以認爲印尼華人是族群模糊政策。

1998年後至目前,華人比較自由。華人已經與當地人相提並論。

目前華人能表達身份,在每個場合華人都非常自豪能夠展示我們的文化並被更廣氾的社區所接受。  


一樹:

小論文的簡單構想

 

台灣的原住民語言和文化政策做的很不錯。有相關的法律,有電視台,還有考試(16族42方言)。

原住民語言發展法、原住民族電視台、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測驗。

相比之下日本原住民的相關政策比較薄弱,所以小論文以台灣模式的政策為參考,

嘗試思考日本原住民語言文化相關政策的現況、發展和其可行性或建議之類的事項。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簡章 .pdf

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測驗各級測驗能力指標.pdf


系級:華語碩一 姓名:黃子芸 學號:61184033I

     本周課程提到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像是傣族、彝族等,同時進一步探討大東亞地區對各國對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與社會身分認同。其中,最令我感興趣者便是服飾文化。由於此議題的啟發,不禁令人聯想到中國傳統服飾中「肚兜」文化及其相關文獻。

(一)「肚兜」起源與認知

     受現代中國古裝劇的影響,對「肚兜」的想像乃侷限於傳統女性的內著。然,在〈中國傳統服飾「肚兜」一詞概念明確初探〉打破既有的刻板印象。「肚兜」一詞最早出現於明代,係指掛在腰邊的腰包,而非女性置於胸前的方巾(又名「抹胸」、「兜肚」)。至於,近期對「肚兜」迷思則起於民國的初期,受到「漢語標準化」影響,「肚兜」已普遍被認知為女性的私人內服。

(二)「肚兜」在各地區的形式與款式

     在上述論文中,描述各地區的「肚兜」款式,以浙江地區的「肚兜」為例,其特色以菱形為主,縫有一大兩小三個口袋;福建地區「肚兜」則是菱形繳外,下緣淺且寬圓,而其口袋以「蓋式」或「袋狀開口式」為主;台灣第區的「肚兜」類似福建地區,但是沒有腹片」的形式,因此,不同地區對「肚兜」的樣貌,詮釋上不盡相同。

     綜合上述,本篇論文以文獻分析與追本溯源的方式,除了重新解釋「肚兜」的緣由,也討論各地區「肚兜」的樣式,顛覆以往對肚兜的思維。不過,本篇論文貴以對肚兜形式初探為主,儘管略提「肚兜」上各民族刺繡的技法,但其刺繡圖案背後的文化意涵,仍待發掘。

 

參考資料:補充_中華傳統服飾「肚兜」一詞概念明確之初探.pdf


筆記:許曉虹 61084053I 

四雙版納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สิบสองปันนา

爲什麽在國外用【漢語】因爲是漢族的語言。

泰國政府沒有分族,全國都是外國人。一聽老師這樣説,我也想起來,很多在泰國的華裔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是華裔,不過他們家每年卻有過華人節日,像是春節、清明節等。而且大部分家裏都不會華語,跟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的華僑不一樣,像是以前在印尼的華僑,只要警察看證照就知道是否華僑。

族群清晰與模糊,從政府來討論臺灣政策,以前是清晰,後來是模糊。以前台灣的原住民要有身份證,後來吧籍貫取消了。

 

以下是我們第一組去吃泰式料理已經采訪客人和老闆娘。

在臺北的泰式料理.pptx


以下附件為第二組-族群討論作業

第二組:劉云巧、陳思曉、黃子芸、黃嘉琳、Anita

 

透過在日朝鮮人的歷史背景及文化來看現今朝鮮人在日本的族群認同,並找出相關研究文獻、訪談內容及翻拍電影,讓同學們可以更加瞭解其文化及處境。

第二組_在日朝鮮人(完整版).pdf


劉云巧 61084056I (我筆記內容包含在第二組裡面)

泰國人(Thais)指長期生活在泰王國的各族人民。泰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老撾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苗族、瑤族、桂族、汶族、克倫族、撣族、塞芒族、沙蓋族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0%以上的民眾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民眾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但我記得在泰國有一個民族最特別,就是巴東族,又稱為長脖族,現在巴東族主要分布在泰緬邊界,因為戰爭而移民到泰國,巴東族的習俗是女子都在脖子上戴上銅圈。這些戴上銅圈的女子,一生只有三次機會可以摘下銅圈,分別是結婚、生子和死亡。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B7%B4%E4%B8%9C%E6%97%8F


孫心雅 61084045I

 

與馬來西亞華僑、印尼華僑或越南華僑相比,為何泰國華僑幾乎不會說中文?

 自從我來台灣,只要台灣人聽到我講中文,他們都會馬上問我 “你是不是華僑,為什麼中文這麼好?” 當我回答“不是,我是道地的泰國人“的時候,他們就覺得我很不簡單,因為我的發音很接近華人,講得很清楚,所以在台灣人或大家的心目中,只要你來自東南亞國家的人又會講中文,很容易會被視為華僑,再說如果你是「華僑」就要會說中文的觀念,這個觀念很自然地存在。所以讓人很奇怪的是「為何現代的泰國華僑就不會說中文呢?」這個很值得深入探討。

 

我找到了一篇論文研究「泰國民族認同下之華語教育與華人行」,在第22-29頁說明「泰國通化政策的起源」與「國籍政策」。讓我了解泰國國籍法之沿革,泰國自從1913年拉瑪六世頒佈「泰籍法」以後到1975年克立時代對泰國華人釋放出經濟的利多,所以第一代華人人籍變得很多,但是因為教育政策上的影響,讓第二代華人開始慢慢失去華文能力、忘記傳統文化思想,加上快速融入泰國社會當中,所以他們從小就跟泰國當地人一樣要學會泰語,這是泰國拆用同化政策,展現了民族模糊的現象。

 

根據泰國THAILAND BOARD OF INVERTMENT網站公布2021年泰國的人口資料,全國人口公66,171,439 人,另外NIPA POLL網站統計了泰國華人佔22.58% 即14,941,511人。從此可知泰國華人變得越來越多。如果同學想深入了解請參考一下的文獻。

 

參考文獻:李美華(2014)。「泰國民族認同下之華語教育與華人行」。碩士論文。

泰國民族認同下之華語教育與華人行.pdf

 

資料來源:

THAILAND BOARD OF INVERTMENT網站https://www.boi.go.th/index.php?page=demographic

NIPA POLL網https://nidapoll.nida.ac.th/survey_detail?survey_id=471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